GB/T16260((软件工程产品质量》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1部分(即GB/T16260.1):质量模型;
-第2部分(即GB/T16260.2):外部度量;
-第3部分(即GB/T16260.3):内部度量;
-第4部分(即GB/T16260.4):使用质量的度量。
本部分为GB/T16260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IEC9126-1:2001《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ISO/IEC9126的本部分改为本部分,;
b)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修改了国际标准的引言;
c)纠正了国际标准中的一些错误。ISO/IEC9126-1:2001的第5章中,这一质量模型的具体体现在第6章和7.5.1中给出,但全篇并没有7.5.1,应改为第7章。
本部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6260-1996,
本部分与GB/T16260-1996的主要差别是:
a)在结构上,GB/T16260-1996包括软件质量特性和质量特性使用指南,不仅描述了软件质量特性,而且还描述了对软件质量的不同观点、软件过程评价模型和评价步骤,在本部分中有关软件评价的内容没有列人(这些内容已在GB/T18905.1---18905.6中阐述);
b)在内容上,GB/T16260--1996提供了6个软件质量特性,将21个子特性作为参考信息列在附录A中。本部分提出了质量模型的概念,提供了两种质量模型:内部/外部质量的模型和使用质量的模型。其中,内/外部质量模型中保留了6个软件质量特性,将子特性扩充为27个,均列在标准正文中。增加的使用质量模型中有4个特性,没有子特性。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三元、宗宇伟、陈森芬、冯惠、孔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