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
|
标准编号:GB/T 14617.3-2012 |
标准状态:现行 |
|
标准价格:86.0 元 |
客户评分: |
|
本标准有现货可当天发货一线城市最快隔天可到! |
|
|
|
|
|
GB/T14617的本部分规定了电路设计中常用的有关参数的计算,如余隙和费涅耳半径的计算、气体吸收和雨衰减的计算、电波折射、分集接收、模拟微波衰落概率和数字微波电路中断率的预测、与传播特性有关的无线电气象数据等,且同时给出了其中各参数的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各种容量的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各个频段的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电路设计以及与电波传播特性有关的各种电磁兼容系统设计。 |
|
|
|
英文名称: |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land mobile service and fixed service—Part 3: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of-sight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替代情况: |
替代GB/T 14617.3-1993 |
中标分类: |
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0通信设备综合 |
ICS分类: |
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无线通信>>33.060.60移动业务、地面无线中继线路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12-12-31 |
实施日期: |
2013-06-01
|
提出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归口单位: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
主管部门: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
起草单位: |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
起草人: |
樊永军、刘天伦、赵宏锋、徐红梅、马晨元 |
页数: |
56页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
155066·1-46556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
|
GB/T14617《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
———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本部分为GB/T14617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4617.3—1993《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三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本部分与GB/T14617.3—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1范围”(见第1章,1993年版的第1章);
———修改“2引用标准”为“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修改相应文字描述和增加本标准中需引用的标准名称(见第2章,1993年版的第2章);
———修改“3术语”为“3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1993年版的第3章);
———修改图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1,1993年版的4.1.2);
———修改式(7)、式(8)、式(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3,1993年版的4.2.3);
———修改式(12)(见4.2.4.1,1993年版的4.2.4.1);
———修改式(2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4.2,1993年版的4.4.2);
———增加式(22)(见4.4.2);
———增加pw%、p%定义(见4.4.2);
———增加4.5.1.3中N0、Ns、B的定义(见4.5.1.3);
———修改式(38)、式(3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5.1,1993年版的5.1和5.2.1);
———修改式(40)(见5.2.1,1993年版的5.2.1);
———修改附录A 中表A.1注(见附录A,1993年版的附录B);
———修改附录D的全部内容(见附录D,1993年版的附录F);
———修改附录E中E.2的全部内容(见附录E,1993年版的附录D);
———修改式(F.12)以及F.4的全部内容”(见附录F,1993年版的附录E);
———增加用于本部分编写时参考的5个ITU-R标准作为参考文献。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樊永军、刘天伦、赵宏锋、徐红梅、马晨元。
本部分于199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 |
|
|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主要传播因子和参量 2
4.1 电波传播的几个主要方程式 2
4.2 接力段的主要参数 3
4.3 绕射损耗的计算 6
4.4 气体吸收与雨衰减 6
4.5 折射及其分类 7
4.6 反射 9
4.7 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预测 9
5 分集接收有关参数的计算 9
5.1 空间分集天线间距的计算 9
5.2 空间分集的改善度 9
5.3 频率分集的改善度 10
6 衰落概率和中断率的预测 11
6.1 模拟微波衰落概率的预测方法 11
6.2 数字微波中断率的预测方法 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中国雨强和水汽密度分布 12
A.1 概述 12
A.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2
A.3 雨强等值线和雨气候区划分 14
A.4 典型站点雨强累积分布 18
A.5 不同积分时间的雨强转换关系 19
A.6 最坏月份雨强分布 20
A.7 雨区尺度 20
A.8 雨衰减率及其等值线图 21
A.9 雨反射率因子及其等值线图 27
A.10 水汽密度等值线图 2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雨强分布和衰减率参数的确定 31
B.1 雨衰减率参数k 和q 的确定 31
B.2 雨强R0.01的全国分布 3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无线电气象数据基础 33
C.1 年平均地面折射率Ns等值线图和年平均海平面折射率N0等值线图 33
C.2 等效地球半径系数中值的等值线图 33
C.3 近地面折射率梯度 33
C.4 地面波导出现概率 33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预测 41
D.1 范围 41
D.2 由于多径衰落引起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恶化 41
D.3 由于降雨引起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恶化 41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模拟微波衰落概率的预测 43
E.1 中国的两种预测方法 43
E.2 ITU-R的两种计算方法 43
E.3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K1Q、B、C 值 44
附录F(资料性附录) 数字微波中断率预测方法 46
F.1 范围 46
F.2 方法1:组合衰落储备法(compositefademargin) 46
F.3 方法2:线性幅度色散法(lineramplitudedispersion)(LAD) 48
F.4 方法3:特征曲线法(signature) 49
参考文献 50 |
|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617.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二部分:100~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
|
|
|
|
|
客服中心 |
有问题?找在线客服 |
|
|
|
|
温馨提示:标准更新替换较快,请注意您购买的标准时效性。 |
|
|
|
|
必备软件下载 |
Adobe Acrobat Reader 是一个查看、
阅读和打印PDF文件的最佳工具,通
过它可以查阅本站的标准文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