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准化工作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很早就存在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标准化。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局长 赵厚麟
标准化工作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很早就存在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标准化。比如说,没有先人的标准化工作,就不可能形成某一种人类语言,而任何一种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没有标准化更是不可思议的。文明社会早期的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当然依赖于当时的标准化的推动。即使是石器时代或更早的劳动工具的使用,也都可以找到标准化的痕迹。否则现代人们就不可能从大批携带相似信息的实物中进行研究考证,一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也处处充满了标准化工作留下的印记。例如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立即推行“人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可谓中国历史上进行标准化活动的杰出典范。
标准化工作在推动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乃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德国的一家权威机构近年的一份研究成果报告,在1960到1990的30年期间,德国(当年的西德)经济成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对此结果所作的贡献,资本占48.5%,标准化占27.3%,营业执照占15.2%,专利占3.0%,劳动力占6.0%。前几年,英国的标准化机构做了相同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但标准化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也还是很大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国际大家庭共享国际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更是一些大型企业不能不关注的工作。利益所在,竞争在所难免。谁掌握了并领导着先进技术的标准,谁就能占领市场,否则就会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机构的权威性。当然,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自己的有利地位,企业都竭力把自己的技术推上国际舞台,力求使之变为国际标准。如果该企业的技术能给该国在国际上创造财富,国家就会予以支持。这样一来,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等各种利益的争执和妥协就成了标准化过程中的主旋律。国际标准能够运用统一的技术规范是最理想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种技术的应用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标准自然要有先进性。这样一来,标准的制定只能由那些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厂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厂商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标准化活动长期由北美,西欧和日本的厂商们控制。如果他们三方无法达成协议,结果可能有两个:没有国际标准或同一个标准内有两种或三种体制。
由于市场开放,原有的国际地缘划分被超大型国际企业的对峙所取代,从而新的国际标准作为妥协的产物就可能不再局限于三种方案并存,而是多种方案并存。最新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关于3G的五种技术标准,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技术。从厂家来讲,在追求把自己的技术排他性地变成国际标准的努力无望以后,能让自己的技术留在国际标准内与其他类似技术同时共存,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最好结果。一个大型企业总会在这两者之间努力的。这两年国际电联标准化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些知名公司消失了,还有一些大公司从霸主地位上退下来。而一些新生力量,包括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来的运营商和制造商迅速登上舞台,其中中国军团的崛起和强大特别引人注目。
出于种种原因,援用不同的标准也可能造成实际上的市场壁垒。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消除技术壁垒,开放市场的努力中就明确提出,应用国际权威机构建立的国际标准将有效地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从目前来看,国际上现在制定通信标准的机构多达数百个。但国际上的权威的通信标准化机构并不多,最著名的有三家: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三家在ICT标准化工作上有所分工:ITU致力于通信标准化,IEC专注于电子设备标准化,ISO则主打计算机联网。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网络和终端技术的融合,三家的标准化工作有重叠。为了尽量避免重复劳动,三家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有关标准,甚至推动和开发了“同文标准”,即同一标准的文本从头到尾的文字都完全一致。
国内电信主管部门从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实现通信现代化,要搞全国标准,尽量参照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工作,了解跟踪世界最新动态,掌握和运用世界先进技术。近几年更进一步提出要将中国的标准变为国际标准。这不仅保证了中国通信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国际先进水平上,还推动了中国通信标准化工作,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一流的中国通信专家。新中国通信经历了一个由早期的了解情况、学习跟踪到今日的积极参与,并已在若干领域将中国的技术提交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电信联盟有关的标准,其中著名的有关于TD-SCDMA的标准和IP over SDH(X.85系列)标准等。在此期间,有些中国专家还分别担任了课题报告人、工作组主席或副主席、研究组主席或副主席等重要职务。2002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信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在整合提高国内各方面的力量和向国际电信标准化冲击方面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这两年我国参加国际电联研究组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上已经可以和美国、日本这些一直处于历史榜首地位的国家相抗衡。中国提交文稿的数量这几年也一直在上升,直逼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电信标准领域,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冲击各相关研究组的领导班子和各个研究组的关键岗位,争取奠定中国信息产业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新的历史时期。
实质性参与力度须加大
抛开上面谈到的成绩,尽管中国在国际电联内的参与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但是客观地说,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上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圈子内。2005年11月18日的《金融时报》上所列的全球50家“最受尊敬的”企业及10家“最具创新能力”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最具创新能力”企业上榜者大部分是中国IT企业的竞争对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内信息通信业在标准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看来,以下几点尤其需要重视:
第一,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化意识。国际标准化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我们接纳外国的技术,更要把我们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推出去,用它们去影响世界。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好的技术与思路不仅可以在国内自己搞,更应该拿到国际舞台上,把我们的技术变成国际技术,这对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更是必要的。
第二,充分利用ITU、IEC及ISO等国际权威组织。在这些组织内,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地位相对平等。在目前我们还无法与别人完全抗衡的情况下,尽量利用权威的国际组织来提升我们的地位和机构可谓上策。而且对于其他的论坛和国际组织,只要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都要利用。不过有一点应该搞清楚,如果我们的利益与这些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不大可能为了照顾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他们的利益。鉴于我方企业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一些可能作为领头人的领域,建议不要采取跟着别人走的权宜之计,而应该积极推动尽早经过ITU、ISO、IEC等权威机构建立标准。如果条件成熟,中方企业也不妨挑头建立自己的论坛。
第三,进一步认清自身地位。在许多方面,我们和外国同行还是有差距的,有些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但是这种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而且在相当多的其它领域已经没有差距,在另外一些领域我们甚至已经可以领先了。此外国内的产业规模,有些已经站在世界市场的前列。以大欺小当然不可取,但是牺牲我们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的利益,或指望别人照顾我们的利益就显得不大明智了。国内的技术水准、创新能力等与国际同行相比确实还有差距,但永远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就可能失去很多机会。
第四,进一步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和环境。对于国际组织的游戏规则,以前没有弄清楚的现在要搞明白,尤其国际组织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定我们更要尽快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熟悉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别。要理解和区分国际环境中正常探讨和蓄意阻扰的区别,在国际会议上该说不的时候要理直气壮的说“不”,其中的重点是要学会在国际场合怎样说不。前几年国内有人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可以说不》,后来又有人出了一本书《中国人可以不说》,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一本书《中国人怎样说不》。建议大家学会在国际场合下怎样说“不”,学会在国际场合中用国际通行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参与国际组织“上层建筑”的建设和改造,比如组织机构调整,工作方法的改进等。
第五,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中国企业的专利意识一直很薄弱。建议中国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和实施办法的研究工作,以早日摆脱被动局面。
相信随着中国积极参与ITU、ISO、IEC的各项工作以及国际电联等国际组织与国内主管部门、企业、专家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国乃至世界标准化事业将发展的更快、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