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的教科书有什么特点和标准?北师大肖川教授从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教科书是师生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媒介和向导,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精神漫游的路线图,它能包容学生的经历所感知到的现实图景,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概念化。
教科书,也称之为“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过去是各科的“教学大纲”)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学生的教学用书。 什么样的教科书是好的教科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对于教科书的编写、选择和修订都有着指导作用。这就涉及到教科书的评价标准的问题,我认为评价中小学教科书的好坏有如下四个标准——
标准1:简洁、明了、关联
为什么要简明呢?就因为教科书只有简明,才能给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教学的个性留有空间,也才能为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留有空间。
在我看来,教科书是师生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媒介和向导,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精神漫游的路线图,它能包容学生的经历所感知到的现实图景,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概念化。教科书作为“寻宝图”,一方面它唤醒着学生的探索冲动,另一方面它又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而避免学生毫无根据的、盲目的摸索。
教科书的内容只有具有深层的逻辑关联,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并发展认知结构,使得学习内容易于保持和迁移。如果学习内容是随意的、杂乱的认知结果的堆积,那么,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前后呼应、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学生的学习就将是低效的,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标准2:体现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
教科书是否体现了举一反三的“一”,也就是看它在大的学习领域里是否抓住了最根本的学习主题。好的教科书应该是非常准确地把握住该学习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习主题。
我们更多的教科书,往往以一种绝对正确的武断姿态出现。这种绝对正确是那样的毫无疑问、不容置疑,以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的份,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被扼杀殆尽。其实,教科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陈列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更在于呈现一种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并为学生获得这些正确知识起一种示范作用,同时提供一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背景。
优质的教科书还要尽可能剔除种族、阶级或政党的偏见,并体现着文明世界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理性、科学、人权、博爱等等核心价值。
标准3: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生活,一方面总是与现时的生活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又是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联系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尽管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些永恒的要素。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特别感兴趣的事物,也有其潜能发展的“最佳期”。人们总是从自我的经验出发来理解和认识世界的,任何学习只有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有效的。
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理解世界的“根据地”,如果这个“根据地”是与世隔绝的,它就将是一潭死水。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精神世界生长的种子,如果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脱离的,那么,精神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土壤,更不用说生根、开花、结果了。研究表明,儿童的政治意识是从十四岁以后才开始形成的。如果在此之前,教科书中有太多的涉及“政治意识”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是无益的。
标准4: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其方向就是建立起公正的国际秩序,就是消灭各种形式的霸权、专制、独裁、歧视和对于人的尊严的践踏;就是人的个性的解放,重视人的独特价值,重视文化的多元化。那么,教科书是否代表了这个方向,这就可以看它对世界其他的民族文化是否尊重,是否能自觉地从世界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中汲取营养,是否体现了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宗旨。
过去,我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个弊端就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占的比例太小,而且外国作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批判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阴暗与血腥。但是阴暗与血腥并不是西方文明的主流,更不是全部,而且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理解西方文明的历程,取其精髓,以广博的胸怀接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