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鄢陵县已有1300多年的花木栽培历史,现有规模达46万亩,且花木品种不断更新,但种植方式却没有跳出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鄢陵花木产业的规模优势已不明显。姚家村是鄢陵县花木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然而,就是这个村,前几年也同全县10多万花农一样,尝尽了粗放管理的苦头。花农姚树新指着地头一片苗木说:“这片紫荆已经长4年了,按理前年就该卖掉了,可就是达不到收购标准。特别是去年一位香港客商求购高杆的,而我这片都是丛生的,结果人家退了订单,一下损失了几万元!”
花农眼中泪,政府心头砖。在鄢陵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看来,退订单损失的不仅是效益,而且是鄢陵花木的品牌和难得的市场开拓机遇。2003年初,他们开始研究部署花木标准化工作。
制定花木标准化,是县里引导花农向标准化靠拢的第一步。该县质量技术监督、农林等职能部门以及有关科研机构和花木专家,组成了12人的花木标准化制定小组。他们通过市场调研、走访花木企业、收集查阅国内外花卉苗木技术资料,相继出台了蜡梅、桧柏等城镇绿化苗木产品等级标准,同时,制定、发布了各类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的标准化文件。
标准化的六大体系
2003年至今,鄢陵县把建立放心基地、放心工厂和放心市场的三放心工程作为推进花木产业标准化的重要载体,重点抓好与花木标准化体系相匹配的六大体系建设,即从基础工作抓起,制定完善花木产品标准12项,生产技术规程标准16项,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花木产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从生产基地抓起,选定县城北环路北侧安陵、马坊两个乡镇,连片建成了河南省最大的万亩优质花木标准化示范区,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从龙头企业入手,建立花木种苗繁育、产品包装、运输的标准体系;从产销衔接入手,建成了花木交易市场、中原花木交易博览园等有形花木市场4个,并建立了中花网,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体系;从改善检测设备入手,成立了花木产品质量检验专门机构,建立了花木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从示范培训入手,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林部门技术人员参与的花木标准化技术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仅去年该县就印发花木标准化技术资料1万多册,先后4次邀请荷兰著名花卉专家到鄢陵讲授花木组培及苗木标准化知识,并采取巡回播放影碟、在电视台开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快标准化生产的推广进度。
标准化的三个步骤
利益诱导、龙头带动、基地示范是实现花木标准化生产的三大重要步骤。
鄢陵县推行花木产业标准化伊始,就抓住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的管理技术这两个关键,并以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来引导花农走向标准化种植。该县花卉办主任张文科列举了一组数据:从推行标准化前的2001年底,到实行标准化的2003年底,全县花卉苗木面积由12万亩迅速增长到38万亩,年产值由10.8亿元增加到13.7亿元,花木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8%增加到36%。全县按标准化生产的花卉主产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0元,高出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倍多。姚家村花农姚红超是较早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花农之一,他的花木从种苗选育到施肥浇水、打药剪枝等,每个环节都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管理,结果每亩苗木增收300多元。
龙头企业、经纪人的带动和约束,起到了政府无可替代的作用。该县北方花卉集团每年订单收购苗木价值数千万元,全县长期跑外销的3000多名经纪人每年订单外销的苗木价值数亿元。这类花木企业和经纪人,对苗木收购、包装等都有明确具体的标准要求,花木产品如达不到这些标准,就可能销不出去。
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有力手段。针对花农分散经营难以落实标准化监控的问题,2004年底,鄢陵县建起了近万亩的优质花木标准化示范区,并在区内实行五个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推向市场。他们还采取政府抓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办法,把农户和基地联结起来,由基地对地块统一编号,实行“一图一表一卡”制度,随时记录和掌握每块地的栽培品种、面积及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的管理措施等情况,实现了对花农管理的档案化和信息化,使花农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