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藏文化的发祥地,风光如画的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这里有吐蕃王朝的第一座都城,城下依然保存着被称为“藏民族第一块农田”的松赞干布御用田。现如今,农业标准化之花已经开放在“藏族第一田”上,开放在波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江两岸。
山南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种植养殖业发达地区。然而,其农副产品在品质上和规模上发生质的改变,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山南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杨雪峰说:这一变化来自于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而说到山南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就不能不说到山南质监局的一位藏族同志——西绕。
西绕是山南质监局的一位老职工。在农业标准化推广之初,为了摸清情况,树立样板,局里决定派人深入农牧区蹲点开展工作。当得知这一消息后,西绕自告奋勇,主动要求下去蹲点。局领导考虑他年纪大了,怕他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农牧区身体吃不消。但他一再坚持,终于争取到了去曲松县蹲点的机会。他一到驻地,就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和他们结为朋友,动员藏族群众积极走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之路。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一部分农牧民开始改变沿袭多年的种植养殖方式,在他的指导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操作。
藏族同胞实在,事实对他们最有说服力。很快,更多的农牧民开始加入到标准化的行列中。为了提高推广速度,强化宣传效果,西绕省吃俭用买了台摄像机,记录下农业标准化前后农牧民生活的变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与非标准化种植养殖的实地对比,以及农业标准化实施中涌现出的优秀农牧民事迹。他把这些编辑成短片,对广大农牧民播放,一时间在当地引起轰动。现在,山南电视台已把这些经验制成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推广。
有一次,为了摸清白绒山羊的生长状况、生活习性,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规程,西绕顶着高原热辣辣的太阳,翻山越岭跟踪拍摄。山坡又陡又滑,加上身体疲惫,他突然中暑晕倒,摄像机摔出去老远,身上也摔出斑斑点点的血渍。但他仍咬牙坚持,不仅拍摄了实地情况,还一一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
他这种“不要命”似的工作,换来了曲松白山羊标准化养殖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当他所蹲点指导的农牧区申请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的时候,这个不轻易流泪的藏族汉子流下了热泪。
正是有了像西绕这样的许多质监人员付出的辛勤,农业标准化工作才在山南雅江两岸广袤的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当然,万事开头难。工作伊始,由于山南地区质监局技术力量薄弱,人手短缺,整天三四个人围着农田、草场转,围着农牧户了解情况,苦于没有能说服广大农牧民的“活教材”,因此开始的时候,拒绝标准化种植养殖的农牧民达95%以上。不到5%的农牧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只把自己的农田、养殖场一小部分用来进行试验。
山南地区农业标准化种养殖路在何方?质监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局长次仁卓嘎以及在一线负责农业标准化的同志们意识到:这不足5%的人就是下一步说服其他人的“活教材”,因此,这场试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山南局决定:派专人继续蹲点,像西绕那样贴近式服务,必须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把这不足5%的农牧民培养成在雅江两岸大地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领路人”。同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局里抽出专门经费用于培养山南质监队伍里的农业标准化技术人才,让他们早日学成归来,把技术传授给农牧民,加速农业标准化的星火燎原之势。山南局先后派了5人去黑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省,进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和生产实践训练。同时还抽调4名同志去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相对较积极的乃东县昌珠镇藏鸡养殖场、扎朗县扎其乡青稞种植区蹲点,采集数据,把农牧民在标准化种植养殖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内地农业标准化专家,通过专家答疑释惑,再由山南质监人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向下传授。通过实践,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标准化种养殖带来的变化。
为了更有说服力,2006年5月,山南质监局还专门邀请乃东县、扎朗县靠农业标准化发家致富的农牧民三次深入乡村,以“现身说法谈致富”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并通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现场讲述玉米入户示范工程中的真人真事,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致富故事介绍给群众。通过宣传引导、大户带动、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让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在推进标准化的过程中,山南质监局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以来共申报了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还根据传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并通过了《白绒山羊养殖技术规程》、《牦牛育肥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技术规程,编制了《山南地区农业标准化建设操作指南》。局长次仁卓嘎介绍说,通过这些技术规范的实施和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了我们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和与基层组织的沟通协调,特别是我们通过农业标准化,把质监工作做到了尚无县设机构的基层,促进了我们的职能在边远地区的发挥。
据介绍,已率先通过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青稞示范区项目”和“藏鸡养殖示范区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青稞种植示范区面积从原来的66公顷,参与农户65户,发展到现在的种植面积1300多公顷,参与农户2300户。单产在以往的324.78公斤的基础上增产了20公斤,示范区共增产40万公斤,增加收入50万元;藏鸡养殖示范区从试养2万只发展到80万只,通过标准养殖缩短了约一半的饲养周期,节约了饲养成本,单位时间内的养殖收益提高一倍,年增收120万元左右。
如今,山南地区不仅解决了90%以上农牧民的温饱问题,而且部分农牧民走上了富裕道路。比如,乃东县的普通农妇益西卓嘎,靠标准化养鸡成了致富能手,为全镇群众树立了榜样。2003年初,她听说该地区有一个养鸡项目,主动联系山南质监局,谈了她的创业想法和思路。山南质监局积极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帮助她走上标准化养鸡之路。在前期养殖条件还不成熟、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质监局给她提供料桶、水桶、饲料等生产资料,第一年养鸡1000只,纯收入达3000元。尝到养鸡甜头的她也尝到了不懂技术的苦头,因此不敢大规模养殖。山南质监局知道她的顾虑后,主动联系农牧局,向她传授《藏鸡养殖技术规程》和藏鸡养殖常识,使她的养鸡经验不断丰富,养鸡数量年年递增,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纯收入可达17.75万元。如今,她家盖了新房,添置了高档家具、电器,过上了小康生活。致富后,她不忘父老乡亲,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饲养管理技术、禽病防治技术、优质配合饲料等一系列服务,解决了农户养鸡的一些困难,在标准化养殖推广实践中逐步走出了“大户+农户”的合作养鸡之路。 “标准化养殖加技术”,这是她常挂在口头的致富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