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向“创造”跃升 从“三流”向“一流”迈进
“合肥标准”点亮合肥经济
合肥经济迸出新亮点——“合肥标准”开始唱响国内外一些行业。8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自主创新工作会上获悉,合肥市正在进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申报达28家高新企业,有52种产品问鼎国家产业“标高”。在“国标”的光环下,一批“行业老大”、“单打冠军”正凭借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勇抢产业制高点。
合肥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一大批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事业单位,但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影响,在标准化自主创新方面,特别是在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科研工作方面参与力度较小。合肥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组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9个、分委员会4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多项、行业标准70多项,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参与主体仍为科研单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4家。
为积极推进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自主创新工作,合肥市质量技监局将标准化作为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标准研制和实施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指导企业制定高水平的企业标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实施标准化体系,实施全面标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进先进标准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采标率;四是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制定,积极申报国家级标准化技术组织,争取标准话语权;五是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促进标准向专利及成果转化。
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在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合肥高新企业渐渐认识到“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既是质量的依据、品牌的基础,更是称雄市场、抢占行业制高点的保证。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并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提出通过“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模式,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该市对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明确的政策导向促使一批研发力量较强的企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中。
世界著名的软件开发公司——Webex公司在合肥高新区建立中国最大的软件研发和软件测试基地;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在合肥高新区没有休止符,桑尼生物、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现代所、凯立电子、立安、工大高科等高新技术企业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催生了诸如世界第一台VCD、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个国产基因工程重组人α-2b干扰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许多产品的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有的产品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或替代了进口。截至目前,高新区11平方公里的地盘内已挤满了700多家企业,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始终把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政策引导,构筑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园区为载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厚贵对记者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