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质量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国内1000多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目前通过GMP认证的刚刚超过300家,只有1/4左右。
中药饮片的质量保障政策环境正在发展之中,每家企业要通过GMP认证这道“硬门槛”,大约需要1000万~2000万元的整改投入,这将在一定层面上使那些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保留下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期望仅仅依靠GMP认证就获得中药饮片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的良性竞争来逐步实现。
首先,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缺乏国家级标准。GMP对于生产条件保障、规范生产有了明确的规定,这还只能算是规范饮片质量的第一步。在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入了大约500多种中药材的条目,这也是对于中药饮片原料质量的主要判断依据,中药饮片的国家级全面质量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1988年卫生部曾经颁布过一个涵盖了554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其中有相应的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延续执行。各地方也单独制定了当地的中药炮制规范,当地生产企业都按照地方标准进行生产,鉴别核查有效成分含量,对质量进行判断。这在没有全国标准的情况下的确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中药饮片质量的稳定,但是却使各地的市场出现了封闭性问题,部分地区只用当地中药饮片企业的产品,不接收外来产品,这显然有悖于目前大流通的市场环境。因此,在各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国家级标准,既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更是监管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
第二,中药饮片炮制工序的规范化和保密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将炮制技术列入保密技术范畴,之后政府的多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出口毒性中药和大宗中药的炮制工艺与产地加工技术,也禁止外资涉足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领域,并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重要内容之一,明令禁止技术外传。
新的地方炮制规范淡化了工序部分,强调饮片最终的有效成分含量的鉴别。但据报道,已有多家外资企业参与了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活动。炮制工序无形中成为了各家企业之间技术竞争的关键,是各自为政,重复投入研究开发资金,还是公开共享传统技术?我们国家如何更好地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继承传统工艺?炮制唯最终含量标准而忽略工序是否恰当?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并形成共识。
目前,一些传统炮制技术为老药工以经验的形式掌握着,这些老药工的数量可能不会多于云南纳西古乐的演奏者。抢救、继承、开发和创新中药饮片炮制工序,建立国家级的质量规范标准,是中药饮片继生产企业GMP认证之后需要加强和加快着手开展的工作。
目前,一些传统炮制技术为老药工以经验的形式掌握着,这些老药工的数量可能不会多于云南纳西古乐的演奏者。抢救、继承、开发和创新中药饮片炮制工序,建立国家级的质量规范标准,是中药饮片继生产企业GMP认证之后需要加强和加快着手开展的工作。(本版文章观点不代表医药经济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