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有法律,企业要有规章,一个行业当然也要有行规,也就是行业标准。相较而言,食品物流行业的门槛可能更高些更严些,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直到去年,我们国家才第一次开始着手制定食品冷链物流的国家行业标准。
幸甚的是,至今还未见到因为冷链原因直接造成的问题食品曝光的丑闻。其实不是因为没问题,而是因为它不像农药残留、无照生产、掺杂使假乃至苏丹红、孔雀绿事件那样令政府和民众震惊和关注而已。它的问题只是,本应在负18度或12度温度下储运的食品,却由于没有标准可依更无行业监管,温度被人为的变来变去,如有的公司和司机为了省点燃油,随意降低冷库和冷藏车内的温度,或者开一会儿关一会儿,甚至有的干脆把温度表安装在冷风机出风口。在这种运输条件下的食品,外表看似无大变化,还是硬梆梆的,可内容物的生化指标、营养指标和产品包装上写的还会是一回事吗?
这其中,不排除个别生产厂家或者货主贪图运费低,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故意视而不见情况的存在。但由于整个行业没有行业标准更无国家强制标准,很多冷链物流企业都在偷 “油”减 “温”偷着乐,生产企业和货主对于物流外包服务方几乎没有可选择的空间,加之缺乏对冷链的全程监管手段,所以也就只能靠与之合作的物流企业有点良心以自慰了。实在不行倒是可以换一家,可谁又能担保下一家就守规矩呢?
希望能有行业标准的不只是生产厂家或者货主,也包括很多大型的规范的物流企业。他们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食品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呢,让那些不守规矩的同行们,面对生产厂家或者货主手中那份冷冰冰的 “行标”和审视的目光望而却步,以后规规矩矩的做人做事做买卖。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提就是要尽快出台国家行业标准,并跟之以宣贯和监管,在没有出台强制性国标之前,行标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对于那些达标的物流企业不啻是一张争取更多客户的护身符和通行证,而对于生产厂家或者货主来说,不仅从此免却了辨别真假好坏合作者之难,也多了一道将不守规矩的物流企业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的官方门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