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白色污染”的塑料袋要逐渐淡出老百姓生活了!1月8日,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一时间,塑料袋收费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老百姓认为,塑料袋早该收费了;专家们表示,这一举措说明中国开始向“白色污染”宣战了;各国媒体更对“限塑令”给予了高度评价,加拿大多伦多市市长苗大卫称,“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拍手称快的同时,各方人士也有不少疑问:“限塑令”真能全面落实吗?以后购物又该用什么来顶替塑料袋呢?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
塑料袋危害远比想象中大
不可否认,塑料袋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就在我们享受这些“短期便利”的同时,人类的长期利益却被损害了,用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沈睿的话说,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灾难就在这些方便之中”。看得见的,是“街头墙角的破塑料袋”;而看不见的,则是“漂浮在海洋里、沉到海底和山谷的塑料袋在伤害和杀害其他动物和生物,破坏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由于塑料袋在自然界完全分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燃烧它又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因此很多塑料袋被扔进了大海和山谷。据环保组织“蓝色海洋”研究显示,每年有1000万只鸟、10万以上的海洋哺乳动物死于吞食塑料废物。据联合国环境保护署估计,50%的海底垃圾是塑料制品。中国塑料协会塑料再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则表示,中国500多个城市的地下已没有空间掩埋塑料袋了,如果再埋,会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巨大影响。英国《卫报》甚至将其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世界关注中国“限塑令”
其实此前,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对塑料袋采取了措施。如2007年4月,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利夫拉皮兹镇禁止超市使用塑料袋,违者将被处以1000加元(约合7069元人民币)的罚款。即使在中国,也已有一些地区率先试行了禁用或限用塑料袋,如甘肃省玛曲县从2001年起就已经禁用塑料袋。而国务院此次雷厉风行地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更足以令各国关注。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发布了题为《中国大胆的举动》的报道,一位受访者表示:“如果加拿大能鼓励每个人使用布袋,我们会有更加健康的环境。走中国的路吧!”但也有部分国外媒体存有疑虑。英国《卫报》援引一位中国环保官员的话说,中国人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而在这一“战役”中,公众参与很必要。法新社和韩国联合通讯社则对地方政府能否履行国务院的决定表示怀疑。
大部分百姓表示支持
那么,中国百姓对“限塑令”的态度到底如何呢?1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中关村家乐福超市。在结账柜台前,每隔3―4个柜台就有一个“绿色通道”,专供不需塑料袋的消费者结账,但用这一通道的人显然不多。在一个“绿色通道”旁,记者看到了超市为顾客准备的环保袋,较大的每只3.5元,较小的2元。至于6月1日后的定价,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最终决定。
接着,记者在超市门口观察了30分钟左右,发现只有8名消费者拿着环保袋,其余数百名消费者仍使用塑料袋,更有几位消费者一口气提了十几只塑料袋。在随机采访的20位消费者中,60%人表示“6月1日后会自己带袋子购物”;有40%人则表示“得看情况,没准还得花钱买塑料袋”。尽管90%的被采访者支持“限塑令”,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有的说:“买生肉、蔬菜时,如果不用塑料袋,又是血,又是泥的,岂不很不卫生?”另两位白领则表示,每天去公司上班,如果总提着布袋,既不方便,也不雅观。
该用什么代替塑料袋
一纸通知下得容易,但之后该如何落实,又该让老百姓们用什么顶替塑料袋呢?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商家。他们是“限塑令”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是否提供免费塑料袋”的主动权在他们手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众商家应该是欢迎这一政策的。毕竟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增加利润。
当然,除被动遵守“限塑令”外,商家还可采取主动措施,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如英国赛思斯伯超级市场连锁店开展的“提袋行动”――消费者每循环使用一次购物袋,就会得到一张礼券。这些礼券可转送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只要攒到一定数量,就可由学校把礼券换成书籍、软件、运动器材等“奖品”。最终,约100万个家庭响应,超市营业额也大幅上涨。沃尔玛(中国)的管理人员则表示,在深圳,他们把员工的旧工装消毒翻新,制成布袋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这一经验将推广到北京。
此外,董金狮提醒,农贸市场可能成为管理难点,因为小商贩们常提供免费塑料袋,且来源难以控制。“所以农贸市场应在质量可靠的塑料袋上印上统一标识,发给商贩们,这能让消费者追溯到塑料袋来源。也可以在农贸市场设专门的塑料袋销售点,以便于管理。”
消费者。消费者最让人担心的,是其环保意识能否落实到行动上。南昌大学研究包装设计的教授熊兴福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消费者知道塑料袋的危害,但仍有34%的人大量使用。不过,这跟商家仍提供免费塑料袋大有关系。于海认为,一旦商家有偿提供塑料袋,消费者自然会慢慢减少使用。“青年学生和白领往往把环保当作时尚的生活方式,会积极响应;而不太富裕的百姓则对价格很敏感,一旦塑料袋收费,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找替代品。”
于海认为,循环使用布袋子及其他环保材料的袋子,像以前的菜篮子、网兜,都是可选择的方式。“其实,一些二三十年前的习惯,反而是更好的习惯。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追求更多的是便捷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塑料袋显然占优。于是,环境就成了方便的牺牲品。”此外,董金狮也消除了消费者存在的疑问。“装肉、蔬菜的袋子,属于食品用塑料袋,跟塑料购物袋不一样,不在政府限用范围内。”
政府。对政府而言,显然要加强监管,制订具体的执行办法,把“限塑令”落实到每个商家头上。“对于没有依法行动的商家,该罚就罚。千万不能把‘限塑令’当成作秀。”董金狮表示。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宣传和教育。此外,尽快制订塑料袋标准、加强塑料袋回收工作以及限制生产厂家生产,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于海认为,当环保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硬指标后,地方政府一定会对“限塑令”更用心。
开发替代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叶文虎告诉记者,目前,塑料购物袋最常用的替代品有纸袋、纺织品购物袋、可降解塑料袋等。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郭琳等人研究表明,纸袋子制造过程会造成严重水污染,并消耗木材,用它顶替得不偿失;纺织购物袋能多次循环使用,是不错的选择。但叶文虎说:“用纺织袋过程中,难免会弄脏袋子,这就需要水洗,耗费水资源;洗时要用洗涤灵等,也会破坏环境。这就要两权其害取其轻了。”郭琳认为,目前,纺织购物袋是最可行的方案,而降解塑料袋才是长远之策。
但不少专家表示,目前可降解塑料袋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不少难题。董金狮告诉记者,中国对可降解塑料材料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了。之所以一直没能推广,是因为成本高、缺少统一标准。在他看来,应对“白色污染”需要多管齐下――使用量减一点,回收一点,替代一点,降解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