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元宵产品行业的国家标准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出台。昨日中国商业联合会表示,明年元宵节,消费者将可以吃上符合国家标准的元宵。据悉,标准中规定,元宵馅料分量不得少于两成。(2月21日《北京商报》)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有关人士”真是吃饱了没事干,煞有介事的制定出这样的元宵标准,“表面白色”、“外形基本正圆”、“馅料含量不得低于产品的20%”。如果黑糯米做成的元宵就不符合“国标”,如果椭圆或者方形的元宵就不准上市,那厂家和公众都不会认同的。
并非所有的产品都要有个“国标”来统一。对食品来说,只要安全无毒,有利于健康就行了。至于它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完全勿需商业联合会来操心。至于“包装设计上反映产品品质,凸显民族文化和企业特色”,更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散装无包装的元宵,只要价廉物美,市民照买不误。有“食品卫生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包装其产品,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选购。何必制定如此硬杠子呢?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元宵节,其起源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古代,元宵是作为一种“药丸”而食用的,吃了它便可恢复生产能力,预示着农耕时节的来临。两千多年来,元宵并不是靠谁的规定而传承至今。它将以什么颜色和形状“发展”下去,也不是由“国标”说了算。如果商业联合会的“有关人士”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问我,我会说:我喜欢五颜六色的元宵,更能激发我的食欲;我喜欢馅料含量“低于产品的20%”,而我老婆则要求馅料多多益善。当然,这是个人的口味和偏好,商业联合会的官员就不要替我们瞎操心了。免得误了你们的正事。
从“馒头标准”、“早餐标准”,还有国家服装技术委员会的“狗服标准”,到这个还要研究将近一年的“元宵标准”,我很疑惑:为何“有关人士”热衷于出台这些毫无意义的“标准”?看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柯杰的一份调查才知道:出台“标准”,原来有“任务”。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1月3日表示,今年将完成1万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使标准数量保持在3.1万个左右。平均每天就有近30个标准的任务。那么国家标准委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呢?这就主要依靠国家标准委下属的技术委员会或者分会来完成。
制定标准,亦非无利可图。我国目前现行的国家标准约为2.3万项,其中86%左右为国家推荐性标准(约为2万项),另外14%左右是国家强制性标准(约为3000项)。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和相关部门会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介和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发布;而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公众如果想获得全文,就必须付费购买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
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方面是有利可图。那么接下来是否还有“饺子标准”、“粽子标准”乃至于“西瓜标准”(因为已经有方形西瓜了)。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