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大力发展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质量,由弱变强。如今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逐梦“深蓝”,艰苦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开始重建造船工业体系。1956年,人口占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仅拥有世界航海吨位的0.3%。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重要指示,开启中国船舶走向国际市场的艰难历程。从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到设计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3000米水深海上钻井平台等世界船舶工业顶尖产品,从占国际市场份额如九牛之一毛,到造船完工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国造船业承载着历史重托,扬起风帆、逐梦“深蓝”。船舶标准也在支撑我国船舶设计建造、企业对外贸易谈判、提高质量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品牌,赢得主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造船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国际海事安全与环保技术规则日趋严格,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全面提升我国船舶建造质量水平,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联合四十余家骨干单位及百余位专家共同开展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的编制工作。
2016年,GB/T 34000-2016《中国造船质量标准》正式发布,标准首次从国家标准层面对造船质量提出了顶层要求,首次实现了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国内外标准对标、船舶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变化、造船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和深入研究,确保标准内容覆盖全面、技术指标科学合理。
中国造船质量的“硬约束”
GB/T 34000-2016《中国造船质量标准》适用于500总吨及以上钢质机动海洋船舶的建造、交验和交船,标准系统地规定了船舶建造过程质量控制、交验项目和建造精度等各方面要求,全面领先于国际标准及日本、韩国等造船强国标准,满足国际海事法定要求,引领高技术船舶、大型船舶建造质量提升,适应现代造船模式转化需要,获得了英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法国船级社、日本船级社、韩国船级社等国际主要船检机构的一致认可,应用企业的造船完工量之和达到全国造船完工量的90%以上。
助力造船强国建设
GB/T
34000-2016《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发布以来,已在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VLCC)、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ULCS)、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贸易洽谈、产品检验、质量意见协调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相关产品建造合同或技术规格书中引用。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为加速中国造船“品质升级”,保障新船订单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助力造船强国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