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述了我国钢铁大发展的形势,提出当前急需加强的钢铁标准工作。
关键词:发展 标准
根据“十六大”2020年翻两番的小康目标,按GDP平均增长7.2%测算,2010年全国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4亿吨左右。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项目的启动,以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建设都将对钢材形成强劲的需求,从而为整个钢铁工业提供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1 钢铁行业的强势已向中国转移
上世纪末,钢铁工业的重心逐步向亚洲国家转移,日本、韩国已率先得到发展。欧美等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普遍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IT、计算机、信息、金融服务、生物等新兴行业。为此,发达国家为维持现有钢铁业的稳定,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组成大的跨国集团,保持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分工,放弃大部分低附加值类或需求萎缩的长材类产品,导致钢铁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正抓住这一历史机会,享世界钢铁业的技术成果。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生产与需求最旺盛的地方。
2 大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
2004年我国钢产量5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共有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15家,大型企业加快科技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钢材出口、满足国内市场专用钢材需求和替代进口钢材的主力。大连特钢和抚顺特钢联合组成辽宁特钢公司之后,又同黑龙江北满特钢联合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公司。江苏兴澄特钢公司与湖北大冶特钢公司也实现了资产联合重组。攀枝花钢铁集团继重组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钢铁厂后,又吸收了长城特钢公司,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航母”。除上述联合重组外,鞍钢和本钢、武钢和湖北省鄂城钢铁公司、河北省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等均已提上日程,联合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
3 中国正式加入国际钢铁协会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钢铁协会第38届会员大会上,正式通过决议接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邯钢为国际钢铁协会的会员,中方代表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代表中国新入会的成员在理事会上发言,强调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钢铁业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钢铁企业在世界的地位。
4 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钢铁大国,但远远不是钢铁标准强国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宝钢股份凭借其先进的装备水平、优越的市场优势,目前在世界级钢铁公司竞争力最新排名中仅次于浦项钢铁,名列第二,2003年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以宝钢股份为龙头的钢铁上市公司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对钢材需求的90%,中国钢铁业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目前已成为第一产钢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2003年钢材的消费已占全球的1/4以上。从钢材价格的市场走势也可看出,中国市场的价格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大,中国对钢材的强劲需求为世界钢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主要产钢国经营状况的好坏,都与中国乃至亚洲的钢铁市场息息相关,世界共同在维护中国的大市场,从这个层面上,全球钢材价格的走势已逐渐被中国所掌控。
在遍布全国的钢铁企业中,绝大部分新上项目的基本构成都是国外的生产线、国外的关键设备、国外的标准加我们的场地。引进管理、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目的之一,以市场换技术是我们的一条基本思路。但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新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设计及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部分拿到中国来。在经济全球化阶段,全球产业研发、核心技术和标准、全球采购和分销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我国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只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没有能力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我们高价引进的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先进设备却只能生产低档产品。目前我们只是采用国际或国外标准,将我国钢铁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却很难,这与我国第一产钢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
5 标准落后将严重制约我国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共有国家标准20906项,其中标龄在5年以上的有15205项,占总数的62.73%;平均标龄10.12年,最长的达41年;国家标准中有7418项(占总数的35.48%)是由行政机关提出。这组数字说明我国的国家标准严重老化和滞后,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标准的标龄不应该超过5年,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管理体制和标准化运行机制是其中主要的原因。我国现行的《标准化法》于1989年发布实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的经济情况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它确立了政府在技术标准中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明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推行国家标准,同时也就限制了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应有的作用。
我国钢铁行业最初是按照前苏联模式,标准也全是采用前苏联的,标准规定比较死,在钢铁发展初期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但却限制了钢铁企业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在中国钢铁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同时,根据采标管理办法,我们在当前修订标准中尽力采用国际标准,而国际钢铁标准沿用的是欧美体系,注重产品的使用性能,有利于钢铁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两种标准在牌号、成分、性能等方面的差异,而大多数企业又必须同时采用这两种标准,因此对企业的标准体系造成一定的混乱。
6 全面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急需加强技术标准工作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大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及我国加入WTO组织,必然要对标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的钢铁标准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①建立和完善钢铁标准体系。要建立包括钢铁协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钢铁企业在内的标准工作体系,不能再依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行国家标准,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及钢铁企业的技术资源。
②加强钢铁标准修订计划。深入进行强制性标准向技术法规转换的研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中20%不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按符合WTO/TBT要求衡量还存在着范围过宽、内容和指标不尽合理、操作性差等缺陷。
③理顺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关系。解决标准重复和混乱问题,统一标准执行当中有关问题的认识等。
④制定标准要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以钢铁企业为主体,深入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结合钢铁企业本身资源状况,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
⑤加强标准人力资源建设。标准竞争首先会反映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要想提高国家标准水平,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乐于奉献的标准人员队伍,如同现在体育界对人才队伍的渴望一样,我们建立塔形标准人员队伍,只有这样我们的标准水平才有可能赶上钢铁行业的发展。
⑥加强钢铁标准信息化建设。建立标准协会。研究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标准信息沟通渠道,加强标准信息数据库建设。
打造新世纪真正的钢铁强国是历史给我们这一代钢铁人的任务和机会。我们要努力加强标准化建设,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在国际钢铁领域树立我们应有的大国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