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电 题:标准化战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的根本之策——访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大中国区委员曾强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由以市场换取资本和技术向以市场换取技术和标准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动权,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以致决定着中国由目前的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向技术和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大中国区委员曾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推动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政府与企业互动,抓住机遇,抢先在制造业产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中实施标准化战略。 曾强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他说,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的双刃剑,既可用以促进出口,又可用以抑制进口。其中技术标准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虽然中国目前拥有二点六亿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群,但GSM、CDMA核心技术却完全掌握在欧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虽然中国外贸总额已达八千五百多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但一半以上的出口掌握在外资、合资企业手中,非外资合资企业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低端产品为主。特别是中国的进出口过分依赖欧、美、日三大市场,而这三大市场与中国的互动结构竟是惊人的相似——标准化制约型结构。即:欧盟、北美、日本控制产品的设计、品牌、核心技术等一系列标准,而中国仅负责加工、装配环节和物流配送等低附加值和薄利的劳务。这种状况使中国成为徒有虚名的制造者。其危险性在于欧、美、日始终处于以标准控制价值链的制高点;中国则只能凭借低廉劳力长期处于远离最终用户、远离标准制定的价值链的低端。一旦人民币升值或周边国家更廉价的劳动力出现使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时,中国将处于外商转移和失去订单的危险境地。这将引发沿海高度依赖外贸的城市经济、就业、外汇等一系列风险,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