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管行业不管地方不管
本报讯 记者许悦报道:为何号称市场份额已达300亿元的车膜市场众军混战了8年,伪劣品达9成利润高达900%(详见本报7日报道)?记者了解得知,由于车膜不像刹车、方向盘等产品与行车安全攸关,所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三失”,有关部门日常少于监管,短期内也不可能出台强制性的标准。
质监部门力有不逮?
就在去年,广州市质监局捣毁了多个汽车防爆膜的制假窝点,现场查处的产品基本没有金属层,原料只是普通的茶纸,没有隔热效果,高温下还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一卷成本100多元的普通塑料薄膜,刷上墨,印上“雷朋”、“3M”、“USL”等名牌标识后,摇身一变就成汽车防爆膜,在汽车装饰市场能卖到2000多元。
广州市质监局稽查大队有关人士坦称,对车膜执法确有忽视,因受人力物力所限,执法人员为食品安全等危及健康、人身安全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疲于奔命,对汽车及配件的监管只能重点抓好与安全直接相关的一些产品的质量。
企业无标违法生产!
目前《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前三个是强制性标准,但记者昨天向国家级标准权威部门查得,车膜不仅没有三个强制性标准,也无国际标准。车膜应该具有单向防护功能的规定也仅是国际窗膜协会所制定的。
按照《标准化法》,没有强制标准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应该自己制定企业标准,并向质检部门备案,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企业标准便是重要的对照依据,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但记者在汽配市场上发现,很多车膜都无标识所依据的企业标准,也就是说,这些生产企业应该都是无标违法生产。
标准导致资源浪费?
国家级标准权威部门有关负责人强调:不要动不动就套用上“标准缺失”。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必要制定强制标准。因为标准也是双刃剑,有了强制标准固然利于监管、便于指导生产,但却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因为强制标准要求的质量较高,甚至高于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
据了解,制定强制标准的前提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人身安全、社会稳定攸关,但质检、标准部门有关人士均认为,车膜其实还只是侧重于防晒作用,来自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信息也显示,汽车出厂前都经过专业的检测认定,绝大多数汽车玻璃的隔热、防紫外线、防爆水平均已经达到人们的需要,无须加贴车膜。二是产品对社会经济贡献很大,但对车膜目前300亿元的市场份额,有关人士持怀疑态度。
面对车膜行业众军混战的事实,广州质检部门有关人士仅简单表示将商议具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