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都说苏州是一座精致的城市,确实,我们可以从一个路牌、一盏路灯等细枝末节领会到苏州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人行道也是城市的一个细节,记者从苏州市市政公用局了解到,一份“苏州城区人行道建设研究成果”完成初稿,该项研究分析了苏州市区人行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整套新建人行道的铺设标准。
在整个城市的道路体系中,人行道不像车行道那样每天负责承载如潮水般的车流,属于“配角”地位,而且随着城市越来越机动化,其空间反而会被机非车辆“侵占”。由苏州市市政公用局完成的“苏州城区人行道建设研究成果”旨在尽力扭转这种人行道功能被弱化的倾向,同时从设计施工与管理等角度予以强化,主张为那些步行的人士创造更好的行走条件,尤其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据了解,该研究报告所提出的理念、标准已经在北环路、火车站地区改造的道路建设中得到实施。
市政公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人行道的整体质量与管理水平较好,尤其在园区与高新区,但在老城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受用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人行道的有限宽度不足;由于材质、管理、施工等原因,部分人行道也存在着道板松动、面层破裂等质量问题;在人行道的格式花样上,还存在着不一致、不连贯的现象;有些路段,虽然使用的砖材是高档的,但是施工质量却较差。该报告确定了今后苏州人行道建设的四项目标: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一致性。据了解,该研究报告成果将作为将来我市对人行道建设实施强制性标准的基础内容。
苏州老城区内的人行道究竟是何状态,记者为此特地进行实地观察,并请参与该项研究的苏州市政工程设计院的专家加以分析。
现象一:
“狭路相逢”
记者在五卅路沿线看到,这条路东侧的人行道宽度非常不一致,靠近南端的一段人行道两个人都不能并排走。
据专家介绍,人行道的最小有效宽度建议为1.8米,至少可供三个行人(不拎包的情况)并排行走。但是,在苏州古城区的主次干道上,有些路段的人行道只能走1至2个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古城内的空间尺寸不足,在尽量留足机非车道后,人行道只能“将就瘦身”一下,例如十全街有部分北侧人行道非常窄;二是公共设施占据了人行道空间,有些人行道本身就不宽,却被邮筒、广告牌等设施以及“树穴”瓜分有限的宽度,在新的标准中就建议人行道不足4至5米宽的不要设置公共信息亭;三是机非车辆随意停在人行道上,人行道成了停车场。专家认为,在古城区要想在硬件上进行大幅改动很难,只能通过管理来维护人行道的功能。
现象二:
高一脚低一脚
记者在锦帆路两侧看到,人行道路面的道板绝大多数都是完整的,只是路面不平整,有些道板沉陷下去了。如果是在雨天,脚踏上去难免会渗出污水来。
据专家介绍,苏州经过 “三纵四横”的道路改造后,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质量都非常好,包括人民路、竹辉路、临顿路等,材质都是花岗岩,施工质量也很好。不过,仍存在着一些未经改造路段、次干道或支路的人行道路面不平整、有凹凸等现象,让行人走路“高一脚低一脚”。专家告诉记者,人行道的砖材要求并不高,像园区用的透水型混凝土砖便足够了,既经济又美观实用。人行道能否长期保持平整,关键在于施工质量与日后的养护,由于以往缺乏严格的标准,部分人行道的施工质量往往不如机非车道。一些承建单位在认识上对人行道建设也不够重视,往往会将人行道建设工程层层转包,留下了质量隐患。今后可通过统一的标准来约束承建方,不达标准就通不过验收。
现象三:
花样杂乱
记者在乌鹊桥路看到,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板完全不同。
据专家介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相同功能分区的人行道板在风格上应该保持一致,在形状上还是长方形比较简洁中看,一般路窄的地方用20厘米乘以10厘米的小长方形,路宽的地方用25厘米乘以12.5厘米的大长方形。目前园区的人行道就几乎全部是小长方形,不仅看上去简洁大方,也给人以耐用结实的感觉。据了解,此次研究报告里专门列出供选择的人行道板图集库,供将来新建人行道选择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