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宝(26岁,环保人士):“垃圾分类措施的推广在中山已经有两年时间,从2006年起,城区主要街道和部分小区每隔大约100米就有一个分类垃圾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市民对蓝、黄、红垃圾桶已有普遍认识。但实际情况是,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缓慢,市民意识有待提高,分类处理的手段有待完善。”
“每位公民拥有环保自觉意识,以家庭为单位养成分类习惯,环卫部门统一分类收集,只有形成这种系统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垃圾分类处理的作用才能体现。作为志愿环保人士,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政府也应该重新拟定一份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报告,改变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的局面。”
□会场连线
垃圾分类应分步实施
针对中山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记者采访了港澳工作组顾问王仲熹。王仲熹结合香港方面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垃圾分类处理不能光靠政府的力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王仲熹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首先是市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式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其次要在公共场所处处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以香港为例,每个大型屋村、每幢大厦都拥有分类垃圾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