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实行新的垃圾分类标准,今年在1000个居民小区和1000个单位推行四色垃圾桶,市民要正确丢垃圾,须预先辨别它是玻璃,是可回收物,是有害垃圾,还是其他垃圾,然后再选择黄、橙、蓝、绿的桶。该标准一经媒体披露,立刻在市民中引起热议:如此繁复,今后我们扔垃圾是不是还要脑筋急转弯?
垃圾分类收集是大势所趋。垃圾分一分,可以增强垃圾处理的有效性,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这在市民当中已形成共识。然而,具体到每一天,每个市民的身体力行,却事与愿违。垃圾分类收集,在上海已经推行了13年,垃圾分类收集标准也历经4次变革。唯一不变的是,市民垃圾分类率依然未明显提升。
垃圾分类收集,知易行难。专家指出,阻碍市民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是生活习惯和分类标准。目前,上海大多数家庭习惯将家里的垃圾集中存放在一个塑料袋内,满了才扔进垃圾桶,如今要把这袋垃圾先分拣再扔,实在太费事了。
习惯难改,正确分类则更难。对照新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少人纷纷询问笔者: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还是其他垃圾,瓜子壳应该扔在哪个桶里,一把破烂不堪的雨伞是否属于可回收物?粗看之下,大家不免有故意刁难之嫌,但面对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生活垃圾,难保没有更加“促狭”的垃圾。对于刚刚接受垃圾分类意识的上海人,马上在他们面前摆出一道如此难题,每天加以考问,可能会令大多数市民望而却步,导致四色垃圾桶形同虚设,进而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有关部门表示,上海推行四色垃圾分类标准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市民养成“垃圾分一分”的好习惯。基于实际情况和出发点,笔者认为:上海垃圾分类不妨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重新设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逐步引导市民跟上国际最先进分类模式的脚步。
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简单的垃圾分类方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巴西,生活垃圾就分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然后通过上门收捡、市民自觉投送和拾荒者合作社分选等渠道分流。然后,巴西政府鼓励拾荒者自发组成合作社,并提供一定的工作场地,以及传送带、打包机等简单垃圾分选设备,由他们根据废品市场需要进行垃圾二次分类,最终经简单打包后送往政府指定的回收利用企业,从中获得劳动收入。据统计,巴西每天要产生14万吨城市固体废弃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已达到10%,其中铝罐、纸板、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96.2%、79%和48%。目前,巴西拾荒者合作社共计435个,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