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26日)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我国国家标准总数即将摆脱长期徘徊在2万项左右的局面,今年年底有望达到3.1万项,统一、科学、权威的标准体系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趋于完善,提前两年完成我国标准总体水平跨越式发展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平均介绍,标准缺失和老化是我国标准化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中又普遍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进行产业竞争和垄断。为此,我国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并确立了两个阶段目标:争取使我国标准总体水平在201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刘平均说,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全国广大标准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原定2010年完成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可提前两年基本实现。今年,我国将完成1万多项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和1万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标龄将由过去的平均10.2年缩短到5年以内,标准总数将与英、法、德等国相当,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标准科研的全面开展是解决高新技术标准缺少和滞后的重要途径。据悉,国家从2007年起,由财政部和科技部共同设立了标准科研专项,首次确定176项国家公益性标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约1亿多元。“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对提升我国标准的科研水平给予了全面支持。
刘平均指出,标准化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标准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标准制定的速度快,标准、专利及科研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标准工作机制,是国家标准委提出的改革创新十二项重要保障措施的核心工作之一,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制订、修订相结合,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争取有更多叫得响的、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他说,近年来,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对此热情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步伐。
据了解,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保障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国家标准委提出了“三个100%%”,即:出口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并应满足进口国有关要求;涉及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等标准的主要指标100%%采用国际标准;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今年将由过去的50%%提高到75%%。
刘平均还透露,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贡献率排名仅列美、英、德、日、法之后,上升至第六位,超过了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发达国家。原计划2020年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有望今年实现,这将是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