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档案管理是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标准研究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可长久以来,受思维观念传统制约,长远考量不足,造成标准档案管理适应不了标准工作需要,暴露出归档范围笼统、保管期限宽泛、档案分类混乱等问题。文章就标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标准档案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确定及其分类整理作了具体探讨,以期加强标准档案管理。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归档范围笼统
标准
主要体现在归档范围内容的模糊宽泛,以及文件材料来源的权责不明。虽然各单位都建有归档制度,但缺乏归档范围细化,一些部门仍然存在不知哪些文件材料需要归档而存在私自处置或随意归档的现象。同时标准研究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且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彼此交叉,文件材料分散,归档范围不明确易造成归档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缺少任何一份文件材料,都会给往后的标准研究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保管期限宽泛
标准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标准发展历史等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各标准研究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然而,主体认识差异往往会忽视档案保管期限确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些标准研究单位在保管期限设定时普遍都存照搬照抄现象。在后期的档案鉴定、销毁等工作中难以操作,影响判定,也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3、档案分类混乱
标准档案类目划分混乱、缺乏层次在各标准研究单位普遍存在,有些是以标准专业、研究工序等进行分类,而忽视了档案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些是上下隶属关系、平行关系区分不清;有些对类目分类规则不一致,甚至在同一级类目分类时又混用了其他分类代码,这样分类过于简单存在明显不合理性,且代码过多分类混乱,让人看不懂也不明白,难以保证档案质量和工作持续性,势必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
二、解决对策建议
1、清晰界定归档范围
在科研管理和标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势必激增,对从事标准档案人员来说,具备能快速、准确地界定档案归档范围的专业性十分重要。各标准研究单位应在充分研究分析本单位的基本职能、业务流程、标准研究过程等实际因素的前提下,遵循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围绕相关联标准工作生命同期,包括课题准备、标准研制、审批发布、推广应用、复评修订、申报奖励及相关图表、数据、软件、声像等各类文件或载体材料,通过认真梳理,使归档内容全面真实地反映标准研究工作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过程,做到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成套,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不缺项,各个组成部分不缺少。如:研究项目中止或失败的不能缺,笼统的称谓“重要的”“一般的”要少用,可细化尽量细化明确,达到归档范围清晰,方便具体操作执行。同时制定合理的措施,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档案管理热情,严以刚性约束促单位上下各负其责,提升档案归档工作的实效。
2、明确划定保管期限
标准是文件,然而标准不是一般的文件,它是一种规范性文件,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消耗档案库资源和人力、物力也为各标准研究单位所困扰。各标准研究单位应在参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和研究情况,进一步正确划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目的就是细化保管期限划分方法,尤其在定期中标时制要进行细化具体,如:结合标准适用范围,可以是全球的,也可以是某个国家层次或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的,可划分为30年、15年、10年、5年等,既方便保管使用操作,使有价值的档案得到更有效保管和保护,又方便档案“剥离”鉴定,对大量无查考、无利用价值、无需继续保存的档案作鉴定销毁处理,“腾笼换鸟”有利于充分激活档案室资源最佳效能,让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聚力到有价值的档案管理中,适应发展需求、适应时代需要。
3、科学分类整理
档案分类是标准研究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标准行业的研究项目类别众多,分类以自然形成规律为基调,档案人员应与标准研究人员沟通,及时掌握标准工作内容、过程,把握标准档案“立项--研制--批准--实施--复审”生命周期的本质特性,把有关联的文件材料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文件材料分割开来,为标准档案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编目奠定基础。同时分类划分标准应统一,类目设置相对稳定性,档号结构具有逻辑性,并避免层次过于多、分类过于细、案卷号漏重的现象,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如编号:SBYBJ-6-31-7-1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BJ-6”表示乡村环境类标准科研项目代号,“31”表示研制阶段分类号,“7-1”表示文件种类序号-登记顺序号。使标准文件材料之间形成有机的、系统的内在联系,达到分类简明、层次清晰、准确无误,有利于提高档案保管、检索、查阅、开发利用等效率。
标准化是推进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呼吁积极运用标准化手段,不断探索标准档案规范化,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