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计划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标准创新是最大的自主创新,因为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是专利和市场。
2004年7月海川公司成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质检总局“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企业试点单位,课题编号为:2002BA906A85。
海川公司在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的专项活动中,通过“技术标准产业化、技术标准市场化”战略目标的实施,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联盟为基础,以提高研发能力为支点,以政府的支持为后盾”的工作理念。海川公司紧紧抓住产业转型、产业融合、产业扩展的机会,学习研究技术标准、参与编制技术标准、熟练运用技术标准,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并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的专项试点中取得了成效和经验。
1.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战略
海川公司认为,标准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准则。企业标准化是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企业开展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用标准化这条法规进行管理是逐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起步点,也是企业管理战略的重大转变,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第一步,企业标准体系可简化多个管理体系共性的部分,其文件设置可作多个体系文件化的支撑和基础。海川公司的具体做法是:有容乃大谈统一;管理多头寻简化;同舟共济讲协调:体系融合更优化。海川公司把原有体系的产品技术规范列为技术标准、程序文件列为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列为工作标准,重新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编制了《海川标准化工作手册》、《海川技术成果奖励办法》。
海川公司在专项试点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特点,提出了海川公司的标准化战略目标:“技术标准产业化、技术标准市场化”;提出了公司的标准化行动口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
海川公司在标准化战略目标确定、组织落实的基础上,还为标准编制和试点工作在人员、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和政策倾斜,确保企业试点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并获得成功。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试点工作的实施,海川公司可以有序、灵活、柔性地应对市场变化,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2.制定技术标准,降低新技术进入市场的壁垒
海川公司在GB19837-2005《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国家标准编制过程中,同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及建设部的科技攻关课题,课题编号:HT03-2-065《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城市给排水处理及水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HT04-2-121《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消毒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4BA80980404《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综合性技术-消毒技术的整合》。科技攻关课题研究与标准编制工作同时展开,实现信息情报与技术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海川公司在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等一系列过程中,按照程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调研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和理由,尤其是对标准中实质性问题进行辩论和争论,为强调紫外线消毒的有效性和对水安全的考虑,标准编制中特别对生物验定、有效剂量、紫外线灯寿命等关键要素进行了严谨的研究和明确的规定。标准中推荐采用模块化结构,可以适用于我国各种类型的给排水工程对水消毒的需求。
海川公司以技术标准为依据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积极采用“应用为上、急用为先、标准先行”的原则,使得科研开发周期缩短、开发成本降低、开发风险减小,从而体现出标准的市场价值。
标准是企业掌握市场命脉,增强竞争力的法宝。通过GB/T19837-2005《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国家标准的编制,海川公司消化吸收大量国外先进的专利和技术,在试点工作中完成:国家标准1项、国家专利14项、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11篇、出版论文集《首届水和废水紫外线消毒技术国际研讨会》。
通过标准编制和试点工作,海川公司深切地体会到:技术标准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新技术进入市场推广应用的初期,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先行,将会降低新技术的市场壁垒;有技术标准为依据,通过标准化生产,可实现产品的单元化、模块化和标准化;通过模块化组合,以最快的速度可实现产品的换代和创新,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发展至今,无论从推动紫外线消毒技术进步、促进紫外线消毒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还是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出发,GB19837-2005《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成功编制和发布实施,将对紫外线消毒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标准对于企业的最大魅力在于技术标准的市场增值效应,实践表明“标准先行”的原则正逐步成为新技术研发的一种趋势。
3.以《中国颜色体系》为基础,实施技术标准产业化,技术标准市场化
在“全国颜色标准化委员会”指导下,由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荆其诚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王大珩院士担任顾问,海川色彩科技公司承担了GB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GSBA26003-1994《中国颜色体系样册))两项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
《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在具体文本形态上,表达了在全色彩空间范围内所确定的物理量以及中国人对色彩心理感受的心理量的坐标数值。经过修订后的《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从原来的1500组数据增加到5300组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包含数据最丰富的颜色标准。这套标准数值在全色彩空间范围内具有空间连续性、曲面或曲线光滑与闭合特性。因此,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色彩空间的信息内容和中国人对颜色感受的信息。
《中国颜色体系》本身作为一个理论数据体系,属于基础性标准。作为基础性技术标准将对我国的建筑装饰、城市规划、印刷油墨、多媒体技术、国际贸易等许多行业的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没有应用技术标准作支撑,《中国颜色体系》自1995年发布以来的近十年中,仅限于科研机构研究,没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海川公司在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活动中,通过《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修订和《中国颜色体系样册》的复制,充分意识到必须以《中国颜色体系》基础标准为依托,不断开发应用技术和标准,不断实施“技术标准产业化、技术标准市场化”,否则企业将无利益可获得,“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将成为一句空话。
《中国颜色体系》标准实物样册的复制,就是用5300个色彩卡片实物准确表达《中国颜色体系》标准中5300组数据所描述的颜色,要求色卡实物的色彩数值与《中国颜色体系》标准数值的色差△E小于3.O。 标准色卡的原料规格、中间体指标、基材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色卡的色彩准确性。在研制标准色卡过程中,由于色彩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对各类因素反映最敏感的指标,因此海川公司以《中国颜色体系》标准中5300组数据为依据,分别建立原材料标准、乳液规格标准和基础漆标准,加强对研制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得标准色卡研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研制标准色卡过程中,海川公司建立了标准基础漆的质量标准及其控制技术,以标准色卡数据库为基础,又衍生开发出从原料规格、工艺流程、生产配方在内的成套工业生产技术包,直接实现高质量基础漆的工业化生产。
标准和研发具有循环关系:一方面,研发能力落后导致标准的缺失;另一方面,标准的缺失会造成研发体系进一步落后。相反,建立标准可以促进研发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是实施标准战略的重中之重。
海川公司以《中国颜色体系》和《建筑颜色的表示方法》国家标准为基础开发出的成套技术,取得的成果有:国家标准8项、国家专利21项、科研课题7项、发表论文34篇。
海川公司在进行《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开发出最新的《中国颜色体系》数据库以及相关色彩应用新产品,不仅使海川公司在色彩应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且使海川公司掌握了如何以技术标准为依据进行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