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物流被称作“第三利润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物流业也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物流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开展国际物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与国际物流接轨,实现全球企业之间更好的对接,有效地实施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物流系统建设,促进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和国际系统的衔接,有效地降 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实施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统一国内物流概念,规范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 率,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目前,中国物流标准化落后问题已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其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业务工作标准;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与社会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势在必行。 二、 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鉴于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尽管我国在物流标准化上起步较晚,但是物流标准化工作仍然取得一定的成就,无论从组织管理、标准制定,还是企业的推广应用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物流标准化工作复杂、难度大且涉及面广,加之物流系统思想形成晚,物流标准化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因此,在有些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 1.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
(1)物流组织体系标准化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全国性的标准化研究管理机构体系,而这中间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近两年分别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现代物流标准体系。此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立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
(2)物流概念标准化
物流概念标准化是实施物流标准化非常主要的一环,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4月17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实施,此举对提高全国国民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对我国传统流通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以及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还有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商品条码》、《储运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 (3)物流信息标准化
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04年8月18日编制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本标准体系表确立了物流信息方面的国家标准体系。给出了物流信息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国家标准明细表及国家标准体系表说明。本标准体系表从需求角度出发,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当前主要是指《物流信息术语》。该标准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信息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服务术语的定义。按照物流信息标准化对象特征的不同,第二层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其他。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服务标准进一步分层。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交换和应用入手,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和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成为第三层。第四层由第三层扩展而成,共分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继续扩展成若干个更小方面,每一个更小方面都可以组成本专业的一个标准系列或是一个标准。 (4)物流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方面成绩显著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部及交通部等有关部委都对与现代物流技术相匹配的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进行有关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科研上,科技部支持的物流标准化项目“物流配送系统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和“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制定了我国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及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标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单位通过科技部项目制定了《国家物流标准体系表》、《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 鉴于信息技术在物流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2003年,物流信息标 准化有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物流条码技术应用规范》等等。 针对当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物流信息标识的非标准化现象,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进行了“现代物流信息标识体系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物流供应链上的各作业环节及各环节存在的各级包装单元、用到的物流设施和产生的物流单证等,给出其分类与编码方案,并提出目前实现物流现代化急需制定的物流信息标识标准。内容包括:贸易单元编码、物流单元编码、物流信息属性编码、物流节点编码、物流设施与装 备编码、物流单证编码、物流作业编码等。 随着当前电子商务应用,利用互联网进行物流信息交换将逐步取代传统EDI方式而成为新型的物流信息交换模式。XML为现存的EDI交易提供了向后兼容性,无需抛弃现有的EDI投资和知识,因而基于XML的物流信息交换是未来的趋势。2003年,有关的科研机构已经制定了一些物流行业的XML标准,开始系统开展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化。 (5)企业积极参与物流标准化
近年来,企业参与物流标准化的积极性比以前显著提高。首先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如中储物流在线有限公司已经制定了徽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物资银行》、<<物流仓储业务服务规范》等标准。此外,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物流标准,提高物流效率。如鉴于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的作用,国内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推广条码技术的应用。各大超市为提高自动化管理的程度,建立国内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积极使用ITF—14条码进行分拣和配送。上海联华超市也在积极建立基于条码应用的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2.中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物流设施和设备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国内除了宝供、海尔等几家大企业之外,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大多是一种“跟随”、“赶时髦”的思想,没有真正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大都认为只要有几个车队、几间仓库就可以开展现代物流,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物流公司(企业)。大多数企业把物流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软件”的运作模式,毫无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 (2)国际标准采用比例较低
物流标准化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另外,物流标准化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要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相一致。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标准包括物流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尽管权威机构制定了一些相应标准,以便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这些物流标准所占比例很低,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设下壁垒。 (3)物流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
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的推广应用存在着严重问题,正确率低下的现象广泛存在,深刻揭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的现状,制约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执行的因素有很多。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虽然知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但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况十分严重,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专业细分,很多企业的物流都依赖自己 的仓库和车队,物流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程度极低且破损率极高,大大降低了物流速度,提高了物流成本。 (4)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
由于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思想在中国诞生较晚,加之受历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起初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对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仍然难以满足,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其他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较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人才匮乏现象就显得更为严重了。 三、中国实施物流标准化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理顺和协调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对中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体制障碍是制约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最大的绊脚石,部门分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政府部门作为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全国物流标准化组织,其委员单位包括有关的科研机构、专业技术标委会、行业协会、物流企业,涵盖交通、铁路、民航、机械、贸易、邮政、出版、粮食、医药、信息产业、军事后勤等多个行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协调好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利益和观点,统一组织,最大程度地统一标准,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出钱、出力,负责全面推广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采用新的标准,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节约物流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了解企业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
物流企业确实需要相应的物流标准,尽管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标准有许多许多,但这些标准未必符合企业的需求。显然,要是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企业自然不愿意采纳。因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在制定物流标准之前,要调查企业对于标准的需求,可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对涉及到的各类企业选取重点企业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和统一。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中,并且把一些企业应用较好的标准加以推广,标准的应用率和正确率就会提高。同时,除了不同行业间标准化部门的统一协调之外,在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上也应有所改善。如: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制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标准规范、制定物流标识系统标准规范、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等等。 3.物流标准必须与信息化结合,与国际化接轨
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是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即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因此,软件标准中的物流信息标准尤其重要,是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业务流程得到合理化、标准化的基础上,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各大软件公司的技术,开发先进的、符合实际的企业资源计划、配送需求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在企业内推广,从而将物流的标准化固化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标准的采用已经十分普遍,是否采用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以及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物流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只有实施物流信息标准化,才能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竞争中来。 4.建立物流标准的监督机制和探察机制
物流标准的作用在于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贵在标准的落实和实施,因此,把握物流标准的动态性,建立物流标准的监督机制和探察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变革。物流标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保持一成不变,就会落后于物流实践,不但不会起到物流标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物流发展的绊脚石和桎梏。因此,从观念上要把物流标准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的一部分,保持物流标准和其他要素的协调性,坚持物流的服务定位,保证其平衡性、开放型和动态性,从机制上要设立物流系统的监督机制和探察机制,定期发掘新动向,及时、适时地修正物流标准。必要时,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推行相关物流标准,确保其实施的强度和力度。 5.切实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统一认证标准
在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方面,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很多,可谓琳琅满目,但是究竟有多少“含金量”,能为培养物流人才做多大贡献呢?是不是拿钱上课,考试通过呢?这些都值得深思。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牵头成立全国性物流人才考试培训认证机构,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权威性考试的认证模式,如建立过程论物流人才培训体系和目的论物流人才培训体系,注重笔试的同时,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的考核和考查,真正提高物流证书的“含金量”,提高物流标准化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为我国物流标准化和物流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