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的昆明,最近遇到了一件尴尬事。据当地媒体报道,"标准化"并没有给一家刚刚开业的农贸市场带来火爆的生意,消费者寥寥。相比之下,旁边在建的简易市场因租金便宜,吸引了不少标准化市场里的商户,许多人正考虑"投靠"过去。同样,昆明另一家标准化农贸市场经过1个月的试营业,部分经营者表示,生意有些清淡,担心蔬菜卖不出去而赔本,因此每天每种蔬菜都只进一两斤。不可否认,提高农贸市场档次,本是一件好事,但这两件事传达出同一个信息---采取"标准化"、"一刀切"等方式规范农贸市场,是否可行,值得商榷。
实际上,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工作。《海南省城镇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已经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不符合标准的将关闭。海南在六年内将改造500个农贸市场。在此之前,上海启动新" 菜篮子工程",标准化超市取代农贸市场。另外,浙江省的《农贸市场建设技术规范》、烟台市的《烟台市区农贸市场建设标准》等多个省市区推出的有关标准,都已相继实施。
在各类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标准"中,大部分条款都针对市场购物环境作出了细致、具体的规定。比如,在《烟台市区农贸市场建设标准》中,记者看到,大到对整个农贸市场的主体构造、摊位分布进行了规划,小到对营业房的经营字号、门头牌匾、广告都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制作,设计美观"。
本来,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建设或改造,使其硬件设施和经营环境上档次、上水平,无疑有利于优化百姓购物环境,推进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对于城市管理者、摊主和百姓来说,本是多赢。但是,实际情况是,摊主如果选择进入标准化农贸市场,付出的成本费用也要增加。昆明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每个摊位每月要交纳200-400元不等的摊位费,比普通农贸市场高出许多。在烟台,一旦按照要求,配备、制作统一标准,设计美观的营业房经营字号、门头牌匾、广告,与传统市场比较而言,摊主可能会增加一笔支出。可见,升级和改造传统农贸市场,的确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提升,但对于普通摊主而言,可能也是摊位费等成本费用的"提升",而大部分增加的成本都将转嫁给消费者。
记者采访了许多消费者。他们表示,喜欢光顾农贸市场的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品种丰富,二是产品新鲜,三是价格合理。开放的市场中,商贩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价格可以随行就市。可以说,物美价廉是农贸市场的最大优势,尤其面对当前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价格成为百姓选择农贸市场的主要因素。
记者所作的一个小范围调查显示,80%的消费者认为在购买农副产品时,他们更看重价格,而不是环境。
作为广大普通百姓每天都要光顾,关系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农贸市场,过度"标准化",就意味着标准过犹不及。如果商家的投入和经营成本增加,盈利无望,营业则难以为继。而一旦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提升有限,甚至不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定位不准,加价不增值,"标准化"的目的也难以体现,消费者很难为这样的标准化农贸市场买单。
昆明计划,经过三年时间,主城区范围内的农贸市场都将改造成为标准化农贸市场。而针对如何使标准化农贸市场真正服务群众等问题,显然,城市管理者也已经有所意识。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表示,将就传统农贸市场与标准化农贸市场进行一次细致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