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推广使用节能灯的力度,今年中央财政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在全国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灯1亿只,争取更大的节能减排效果。然而,广东省质监局近日公布的节能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14.3%。劣质节能灯的盛行,严重影响了节能灯在国内市场的推广,使消费者更难建立起对节能灯的信心,国家应尽快设置准入门槛。 据了解,广东省质监局此次节能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具有代表性,对集聚在中山、江门、佛山等地区70家企业节能灯产品的70批次进行了抽检,只有10批次产品合格。不合格产品主要体现在节能灯节能的重要指标谐波、互换性、灯功率、初始光效/光通量批次合格率较低。这些指标不合格会造成节能灯管使用期间出现早期发黑、照明度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节能不节电、节电不节钱”的现象。 记者在广州市场上了解到,节能灯单价最多相差达10倍,价格多在3元至30元之间,相当一部分是在5元以下。低质低价成为一些生产厂家的主要竞争手段。 广东省质监局此次抽检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节能灯产品的利润逐渐减少,一些企业通过采用低质配件甚至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导致质量全面滑坡。一些企业过分追求利润,以薄利多销为原则,能省则省,生产大量缩水、廉价的节能灯;一些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本身的技术能力有限,对标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设计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节能灯产品,有的企业故意把标称功率放大;一些企业内部没有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没有进货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缺乏控制质量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节能降耗要求的进一步落实,节能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和青睐。然而,造成当前节能灯市场混乱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设置准入门槛,节能灯产品未纳入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发证范围,使得我国节能灯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小、生产能力参差不齐、市场混乱。因此,一些节能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大量不合格品流入市场,消费者花数倍钱买来的却是劣质灯,对国家大力推广节能灯起了消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