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平衡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标准化作为纺织行业重要的技术支撑,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跨越国外“绿色壁垒”以及规范市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标准化工作也是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重点完成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清理整顿,以及“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将“十五”期间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十一五”工作重点简要说明如下:
一、“十五”纺织标准化工作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化紧密配合国家标准化体制改革,紧跟纺织产业和行业科技发展步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为主、服务行业”的工作方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进一步健全标准化管理体制
经国家主管部门授权和委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全国纺织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指导纺织行业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会和有关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承担具体业务工作。协会管理标准化工作后,工作方法和模式逐步转型,以标准化工作如何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建立贴近市场、服务企业的标准体系为出发点,建立起政府、协会、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目前,全行业有三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七个分技术委员会,设有家用纺织品、化纤、色织等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及家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1000多名在生产、科研、大专院校、商检、流通领域等方面的专家从事纺织标准化工作,形成了一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业务熟练的纺织行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纺织标准化管理网络。
2. 加强了标准体系建设
“十五”期间,纺织行业共制修订完成标准243项,其中,国标135项,行标108项。截止2005年底,纺织行业有国家标准434项,行业标准847项,共1281项,其中有强制性国标49项(含特种纺织品36项),强制性行标45项(含特种纺织品42项),其余均为推荐性标准。按标准类别分,有产品标准518项,基础标准232项,方法标准418项,管理标准31项,其他4项。一个以产品标准为主,与基础、方法、管理标准相结合的棉、毛、麻、丝、化纤、针织、产业用、家纺、纺机、服装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标准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出口创汇、参与国际竞争起到了巨大作用。
3. 加大了标准采标工作力度
多年来,纺织标准化一直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取得很大进展,行业平均采标率达60%,高于国内50%的平均水平。这些采标标准大都是基础标准、方法标准,规范了术语,统一了检测方法,已成为我国纺织产品检测、监督的重要依据。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参与国际间联合试验,使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同步,使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满足了国内外贸易的需要。广大企业也提高了采标意识,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或国外大公司的标准,为打破技术壁垒、扩大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重点开展标准的清理整顿及复审工作
按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各技术委员会和有关技术归口单位及有关方面专家,对行业标准进行了复审,对国家标准进行了清理整顿,废止了84项行业标准和45项国家标准,并将修订或整合修订一批技术内容过时的标准。通过这项工作,我们摸清了家底,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适应性与水平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5. 加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
为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工作,商务部启动了《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项目,就相关商品出口目标市场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与我国的差异,跨越技术壁垒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纺织行业已完成了《出口针织品技术指南》、《出口羽绒服装技术指南》、《出口生丝电子检测技术指南》、《出口绸缎技术指南》等四项指南的研究工作,并由商务部向全社会发布。天津市针织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中国丝绸协会三家单位被列为首批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对指南进行跟踪和更新,并承担相关商品出口技术咨询工作。
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度不高;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不够强;标准化人才队伍不稳定,青黄不接;以及标准经费严重不足等,这也是“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二、“十一五”期间纺织标准化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要紧密围绕推动纺织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充分发挥纺织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纺织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通过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高标准的有效性,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修订滞后于行业科技发展的标准,转化科研成果,提升标准技术含量,调整标准结构,优化标准体系,提高纺织行业标准的总体水平。
2. 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进程,增强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争取提出国际标准工作项目,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使国际标准的制定更多地反应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和利益,逐步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3. 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提高纺织行业标准化服务水平。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纺织行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提高标准管理效率,加强标准培训工作,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
4. 推动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以新材料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功能性纺织品标准、重点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标准为工作重点,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形成一支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采取措施,培养和吸收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参加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化、TWO/TBT、管理、外语等方面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一支老中轻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三、“十一五”纺织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1. 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影响与协调能力,促进行业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研究、应用和宣传标准,使之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导者、投资者和受益者;积极与科研机构协调,增强标准与科研的适应性,保持标准的技术先进性。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起以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以专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为支撑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提高标准化管理效率和质量。
2. 优化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通过调整标准制修订程序,使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公开、可控制、可监督,使标准利益各方有效参与,保证标准间的协调统一。通过建立标准信息反馈系统,使标准利益各方对标准的意见可及时、有效地反馈,并能得到快速的响应。通过完善标准维护机制,使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得到及时更新。
3.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采取措施协调标准化管理机构各方的利益,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贸易需求,加强纺织标准化体系研究工作,努力建立与市场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纺织标准化体系。
4. 建设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机制灵活的标准化服务网络平台,实现标准化服务一体化,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
5. 创造条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标准国际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纺织标准化机构和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争取使国际标准合理反映我国的技术要求,并创造条件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加快采标步伐,等同或修改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6. 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标准化的积极性。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不同的投融资模式投资标准化工作,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7. 加强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队伍。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加大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标准宣贯工作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整合现有的标准化管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量,加强标准化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能积极从事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更好地为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服务。
|